年画中的胖娃娃形象,曾经是多地春节、婚礼上家家户户必备的民俗产品,但在当下年轻人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我国四大年画也都陆续进入非遗名录。
如何让年画重新获得年轻人的喜爱,让非遗传承下去?8月7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天津杨柳青,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玉成号年画坊”第六代传承人霍庆顺和第七代传承人张宏,谈他们眼中的守正创新和非遗活化。
▲创作的特色年画
抗战时年画木版曾被日军用来铺路
传承人一度不愿让儿子继承手艺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霍庆顺已经72岁,谈起年画历史传承依然神采奕奕。
霍庆顺介绍,杨柳青年画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发展到顶峰,镇内作坊有300多家,从事年画的有3000多人,有“家家会点染,户户擅丹青”之说。
展开剩余74%▲传统年画
杨柳青年画在清末逐渐走下坡路,抗战时期则遭到毁灭性摧残。“日军进驻杨柳青时,阴雨连绵,道路泥泞。他们把很多年画的印版拿出来铺在路上,供车辆通行,很多传承的印版被损毁”,说起这段经历,霍庆顺痛心不已。那段时间,战争的破坏和民生凋敝让杨柳青年画几乎断层,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逐渐恢复。
霍庆顺小时候爱好年画,但作为年画传承人的父亲并不希望他学习这项技艺,他认为这项手艺太辛苦了。霍庆顺只能跟着姐姐“偷艺”,之后才获得父亲认可正式学艺,成为画坊第六代传承人。
作为第七代传承人的张宏是霍庆顺的儿媳。据中国妇女报报道,读书时,张宏与霍庆顺的长子是同学,过来串门时被满屋子的木版年画震撼了。毕业后,她找到霍庆顺拜师学艺。而张宏的女儿霍宇莹更是从小伴随着年画长大,并给母亲的年画创新提供了大量的灵感启发。
非遗不能放进博物馆
要让年轻人喜欢
采访中,张宏说得最多的是她为了让杨柳青年画获得年轻人的喜爱所做的努力。
这些年来,张宏做过很多跨界合作,和手机共创机器人娃娃、和游戏公司共创游戏ip娃娃、英歌舞年画等,她制作的小夜灯年画也深受年轻人喜爱。张宏还和很多学校合作,把年画作品动漫化。另外,她还一直在教孩子制作年画,也制作了一些年画简易创作的体验。
▲记者体验制作简易版“莲年有余”
7日,红星新闻记者就在张宏指导下,仅用半分钟就完成了经典年画“莲年有余”的印制,获得了一张年画半成品。
张宏认为,非遗不应该是放在博物馆里的摆件,而是要想办法让年轻人喜欢,把非遗活化。“守正创新,守的是年画技艺和中国文化的根脉,创新则是要符合新时代的审美,创新画面和构图,用传统技艺创作新年画。活化就是让这个文化被更多人知道,并运用到生活中。”
张宏一直说自己并不太懂年轻人的网络习惯和流行,但她会在女儿的指导下,去努力了解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并把它与年画结合起来,创作出受年轻人欢迎的作品。“我们要迎合年轻人的喜好,给出情绪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让年轻人喜欢我们、了解我们,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年画才能传承下去。”张宏说,每年春节和一些旅游季,她们画坊都会有年轻游客排队参观选购。
▲张宏绘制的一幅胖娃娃和沙窝萝卜的年画作品
另外,张宏还把年画与当地农产品沙窝萝卜相结合,绘制了一幅胖娃娃和沙窝萝卜的年画作品。目前,这幅作品画稿已经完成,正在等待绘制和雕版。完成后,当地种植萝卜的农户可以用这个形象做宣传、做包装,帮助萝卜的销售。
红星新闻记者 刘亚洲 天津报道
编辑 杨珒 责编 李彬彬
发布于:北京市点点策略,炒股配资技巧,配资公司资讯门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