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团里平时大家聚跑,可总有些人看上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其实真实情况是受伤了。
说到跑步受伤,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虽然有些极端:一种是跑了十几年从未受过伤的\"铁人\",另一种是三天两头就要为各种伤痛烦恼的\"玻璃人\"。同样是跑步,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是哪一种?
谁又愿作为一名坐在冷板凳上的“玻璃人”呢?
跑团小陈就属于后一种。开始跑步两年来,他经历了足底筋膜炎、髂胫束综合征、小腿拉伤等多种伤病,几乎每隔几个月就要停跑休养。看着身边那些从不受伤的跑友,他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天生就不适合跑步。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这个问题值得每个跑步人深思。
欢迎关注,收藏。本文看完约7分钟。
01
身体结构的先天差异
首先不得不承认,每个人的身体结构确实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受伤风险。
有些人天生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排列更加理想,跑步时各关节承受的压力分布更均匀。而有些人可能存在轻微的结构异常,如膝关节内翻、足部过度内旋等,这些看似微小的差异会在长期跑步中逐渐累积成伤病。
肌纤维类型的分布也会影响受伤风险。慢肌纤维比例较高的人,肌肉耐力更好,在长距离跑步中能够维持更稳定的动作模式,受伤风险相对较低。而快肌纤维占主导的人,虽然爆发力强,但在长时间运动中更容易疲劳,疲劳状态下的动作变形增加了受伤可能。
韧带和肌腱的弹性同样因人而异。有些人天生韧带较松,关节活动度大,这在某些运动中是优势,但在跑步中可能意味着关节稳定性不足。相反,韧带过紧的人虽然稳定性好,但灵活性不足也可能导致某些部位承受过大压力。
关节软骨的厚度和质量存在个体差异。软骨较厚、质量较好的人,关节的缓冲和耐磨性更强,能够承受更大的运动负荷而不出现问题。
02
运动模式的关键差异
比先天因素更重要的是后天形成的运动模式,这往往是决定是否受伤的关键因素。
那些从不受伤的跑者通常具备良好的运动模式。他们的跑步姿态相对标准,着地方式合理,身体各部位协调配合,这种高效的运动模式能够将冲击力合理分散,避免某个部位承受过度压力。
相比之下,容易受伤的跑者往往存在动作缺陷。可能是着地点过于靠前,产生制动效应;可能是步幅过大,增加关节冲击;可能是上半身过于紧张,影响整体协调性。这些看似细微的问题,在成千上万次的重复动作中会被无限放大。
这也是跑步需要不断改进技术细节的原因所在。
核心稳定性的差异也特别重要。那些从不受伤的人往往具备很好的核心力量,能够在跑步过程中维持躯干稳定,为四肢运动提供稳定的平台。而核心力量不足的人,躯干会出现过多的晃动和代偿,增加各关节的不稳定性。
美国运动医学研究显示,约70%的跑步伤病与不良的运动模式有关,而只有30%与先天因素相关。说白了,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练习,大多数人都能够显著降低受伤风险。
03
训练理念的根本差异
说到训练,大家更多地将它与专业运动员联系起来。但是,树立科学的跑步理念,却是远离伤痛的前提条件。
无论是刚开始跑步还是增加训练量,都会给身体充分的适应时间。著名的\"10%法则\"——每周训练量增加不超过10%,需要被严格遵守。这种耐心的态度虽然进步看似缓慢,但却为长期的健康跑步奠定了基础。
相反,容易受伤的人往往过于急功近利。今天决定开始跑步,明天就想跑10公里;这周跑了20公里,下周就想挑战40公里。这种激进的训练方式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成就感,但身体的适应跟不上训练负荷的增加,受伤几乎是必然的。
对休息和恢复而言,智慧的跑者知道休息是训练的一部分,他们会主动安排休息日,会在感到疲劳时减少训练量。而容易受伤的人往往把休息看作是\"偷懒\",即使身体已经发出疲劳信号,仍然硬撑着继续训练。
04
不可忽略的身体感知能力
一个经常被忽视但极其重要的因素是身体的感知能力。
那些从不受伤的人往往具备很好的身体感知能力,能够敏锐地察觉身体的细微变化。当某个部位出现轻微不适时,他们会立即调整训练强度或暂停训练,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长期的运动实践培养出来的。他们学会了区分正常的运动疲劳和异常的疼痛信号,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坚持,什么时候应该停止。
相比之下,缺乏身体感知能力的人往往对疼痛信号不敏感或者过于坚持。他们可能把异常的疼痛当作正常的酸痛,继续训练直到小问题变成大伤病。或者相反,对正常的肌肉酸痛过度敏感,频繁中断训练。
这种感知能力的培养需要时间和经验。那些跑龄较长的人通常在这方面表现更好,因为他们经历了更多的身体状态变化,积累了丰富的\"身体档案\"。
05
生活方式的影响
跑步伤病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生活方式因素的综合结果。
睡眠质量对伤病预防的重要性经常被低估。充足高质量的睡眠是身体修复和恢复的基础,睡眠不足会影响肌肉修复、激素分泌、注意力集中等多个方面。那些从不受伤的人往往都有良好的睡眠习惯。
营养状态同样关键。均衡的营养摄入为身体提供修复和适应所需的原料,特别是蛋白质、抗氧化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不良的人更容易在高强度训练中出现组织损伤。
工作和生活压力也会影响受伤风险。慢性压力会影响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降低身体的修复能力。同时,压力大的人往往睡眠质量差,进一步增加受伤风险。
甚至连鞋子的选择都可能影响受伤风险。那些从不受伤的人往往更重视跑鞋的选择和更换,会根据自己的脚型、跑步习惯选择合适的鞋子,并及时更换磨损的跑鞋。
06
心理因素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差异
自信但不盲目自信的心态很重要。那些从不受伤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有准确的认知,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他们会设定合理的目标,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进。
对疼痛的心理反应也有差异。有些人一有轻微不适就过度担心,频繁停跑,这种焦虑心态本身就可能影响身体状态。而另一些人则过于乐观,忽视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
对跑步的动机也会影响受伤风险。以健康为目标的人往往更注重过程,更愿意循序渐进。而过分追求成绩或外在认可的人,可能为了达到目标而忽视身体感受。
不同的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也不相同。有些人能够很好地适应不同的路面、气候条件,及时调整跑步方式。而有些人则缺乏这种灵活性,无论什么条件都用同样的方式跑步,增加了受伤风险。
季节变化对身体的影响也因人而异。那些从不受伤的人往往能够根据季节调整训练计划,在换季时特别注意循序渐进。而有些人则忽视环境变化的影响,导致身体在适应过程中出现问题。
07
从\"玻璃人\"到\"铁人\"的转变
无论是谁,谁不曾跑步受过伤呢?!关键的是保持一个健康而持久的身体状态,才是我们得以长期坚持跑步的前提。
保持一个终身学习及成长的心态,善于总结经验,深入思考及改进。随着跑步时间的累积,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不受伤体系”,这样才能跑得更科学、更健康。
那些所谓的跑步“铁人”,无非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与身体和谐相处的智慧,人非机器,怎能不受伤?只有我们也掌握了这种智慧时,就能够享受跑步带来的纯粹快乐,而不用担心伤病的困扰。
愿跑友们从今天开始,远离跑步“玻璃人”。
欢迎在评论区或来稿,分享你的跑步训练方法与心得。
您的关注、点赞、收藏和转发对我们非常重要,是我们持续分享跑步内容的动力所在,谢谢!
注: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点点策略,炒股配资技巧,配资公司资讯门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