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8月8日讯 日前,记者专访《青岛地方方言俗语》作者陈正清,听陈正清讲“青普”——那些海风腌入味的乡音。
记者:陈老师,您编著的《青岛地方方言俗语》一书,深受读者喜爱,特别是中老年人群体。大家不禁沉醉于青岛方言俗语所带来的独特韵味与文化深度之中。这不仅是一次语言的探索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回归与文化的寻根。青岛方言俗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成为了青岛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青岛地方方言俗语》字缝里淌着海潮声,您用半辈子光阴把乡音熬成了老酒。听他书里那些话:“安阳来”,这‘古力盖子’‘马扎子’可都是青岛人的命根子!每句方言都带着海蛎子味,像老街巷口飘来的炭火味,烫得人心里热乎。您写“欲作”不是简单的开心,是捧着蛤蜊(ga la)汤喝到见底的那份满足;说“真恣儿”不是寻常的自在,是躺在八大关梧桐影里听蝉鸣的熨帖。这老青岛把乡音揉成了千层酥,方言俗语里裹着海风晒的盐霜,咬一口,全是胶州湾的潮汐与乡愁。细读品味我们深感青岛方言俗语的魅力所在。从日常对话中的生动表达,到民间故事中的智慧结晶,每一句方言俗语都承载着青岛人民的生活智慧、情感寄托和文化认同。它们如同一串串璀璨的珍珠,串联起青岛的历史记忆与现代风貌,让我们在品味中感受到了青岛文化的独特韵味。
展开剩余81%此书被推荐为“品牌强国”自主品牌优选工程特别书籍。是什么契机促使您决定整理这样一部方言宝典?
陈正清:作为土生土长的青岛人,我对这片土地的乡音有着深厚的情感。小时候,街坊邻居用方言拉呱儿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这些声音构成了我对家乡最鲜活的记忆。但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发现许多年轻人对方言的掌握逐渐弱化,一些传统词汇甚至面临失传的风险。比如“豆枕”(枕头)、“决扎车子”(自行车)、“决拆决捻”(人山人海)、“扎古病”(治病)、“叽歪”(啰嗦)等这些词,现在很多孩子已经听不懂了。于是,我萌生了整理方言的念头。实际在平时,我十分留意观察、搜集、聆听、收集这些方言,想为青岛的乡愁“存档”,让方言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记者:您在书中提到,青岛方言是“方言熔炉”,这一表述如何理解?它在语音、词汇上有哪些独特性?
陈正清:青岛方言的形成与移民历史密不可分。它的母语源头可追溯到胶州、高密、即墨等周边地域,但作为港口城市,青岛的开放性使其成为文化交融的“方言熔炉”。例如,市区方言因外来人口影响变化迅速,古音成分保留较少;而崂山、即墨等郊区方言则保留了更多古音特征,如“枕头”称“豆枕”,源于“頭”的形声字演变。如“膝盖”称之为“菠萝盖”,古汉语遗存说;
有观点认为“波罗盖”源自古汉语,与“榑栌盖”相关。“榑栌”在古代指斗拱(房屋房梁的交接结构),因膝盖骨形似斗拱的承托功能,故称“榑栌盖”,后简化为“波罗盖”。这一说法强调方言对古汉语词汇的存留。
语音上,青岛方言声母细化、韵母简化,古音丰富。普通话中同属声母“zh”的发音,在青岛话中分为两类,导致“知”与“支”发音不同。声调方面,青岛话仅存阴平、上声、阳平去三种声调,与普通话的四声形成对比。
词汇上,青岛方言既有古音遗存,如“出韶”(儿童换牙期),也有地域特色词汇,如“波螺油子”(蜿蜒小路)、“浮炱”(烟囱)。其中,“波螺油子”海螺与道路形态的关联:青岛人一般把海螺叫做“波螺”,其内部绕轴呈盘旋状,正符合“波螺油子”弯弯绕的地貌。在青岛方言中,“肉”与“油”发音相近,原本用“波螺肉”来形容这条路的螺旋婉转,时间久了也就叫成了“波螺油子”。这些词汇生动描绘了地方生活场景,是青岛文化的重要载体。
记者:书中通过大量实例展现了青岛方言的趣味性,能否分享几个让您印象深刻的例子?这些例子如何体现青岛人的性格?
陈正清:当然。比如“拉呱儿”这个词,青岛人将其演绎得极为丰富:心情好时“拉呱儿”是叙旧,叠用为“拉呱拉呱”则变成讨论或谈判;“很能拉”则暗含“能吹”的调侃。日常对话中,年轻人仅在家庭或老乡聚会中使用方言,且多限于“翅磷”“潮吧”“俺阳来”“踢蹬了”“嫩就作吧”“真意赖仁”“跟个真豆包是滴”等趣味词汇,系统性使用能力下降。再如“嫩快白叨叨了”,“白叨叨”是青岛方言中制止言语行为的常用表达,语义相当于普通话的“别啰嗦了”或“别再说了”。其中:“白”:方言特有否定词,与普通话“别”形成对应关系,表示禁止或劝阻。“叨叨”:叠音动词,模拟持续说话的状态,强化终止对话的意图。“嫩”的指代作用,“嫩”是青岛方言中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普通话的“你”或“你们”,用于直接指向对话对象。
这些例子不仅生动,更折射出青岛人直率幽默的性格。比如用“潮吧”形容人愚蠢,用“真涨颠”调侃沾沾自喜,这些表达既直白又充满生活气息,体现了青岛人热情、豁达的性格特点。
记者:您在书中强调“方言是文化的载体”,能否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方言如何承载青岛的历史与文化?
陈正清: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我通过考证方言本字,还原了许多历史脉络。例如,“出韶”指儿童换牙期的成长,这一称谓在《韩诗外传》中就有记载,体现了方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书中收录的俗语、谚语、歇后语和民谣,如“千难万难不离崂山,千好万好不如青岛”。体现了青岛人对家乡的深厚情谊,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离不开家乡崂山。同时,在青岛人心中,家乡永远是最好的。“哈啤酒,吃蛤蜊,洗海澡”,生动展现了青岛人对大海和啤酒的热爱,成为城市名片。这种文化表达与青岛地方戏代表茂腔、柳腔等地方艺术形成共鸣——用方言演绎的茂腔曲目《赵美蓉观灯》,其唱词因方言韵律更具感染力。
方言还记录了社会变迁。例如,“决扎车子”(自行车)、“杠子头火烧”(硬面火烧)等词汇,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而“古力”(井盖)、“浮炱”(烟囱)等则描绘了地方生活场景。
记者:在方言传承方面,您认为现代人应如何平衡普通话与方言的使用?您对年轻人学习方言有哪些建议?
陈正清: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并不矛盾。方言是地方文化的DNA,失去方言,文化多样性将大打折扣。我主张“双轨制”:在学校和正式场合使用普通话,在家庭和社区中鼓励方言交流。例如,家长可以用方言给孩子讲民间故事,教孩子用方言玩传统游戏(如“上学歌”“翻面单”等)。
同时,方言需要创新表达以适应现代生活。现在青岛年轻人用方言玩梗,如“彪乎乎”形容人糊涂,“片龙”调侃炫耀行为,“翅磷”表现为张扬、摆谱、拿架子,这些创新让方言更具活力。
此外,媒体和艺术也应承担责任。前些年青岛电视台的《青岛全接触》开设方言板块,网红“赵厂长”用方言创作短视频,这些形式让方言更贴近年轻人。
最后陈正清谈及《青岛地方方言俗语》一书的文化意义,他说;《青岛地方方言俗语》不仅是语言记录,更是文化基因的存档。它证明方言并非“落后的语言”,而是承载历史、民俗与集体记忆的活态文化遗产。结合非遗保护政策申请青岛方言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如作者陈正清所言:“留住方言,就是留住这片土地的乡愁;讲起方言,也是讲起我们共同的故事。”(本网记者)
点点策略,炒股配资技巧,配资公司资讯门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